特稿记者孤独闪光,依次从那趟永不抵达的列车上退下

2003 年6 月19 日,《南方周末》第25 版刊发了一篇名为《举重冠军之死》的文章,署名是“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后来这篇稿件被视为中国报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特稿,而《南方周末》也自此开启了特稿的黄金时代。

八年后,李海鹏在特稿作品精选集《大地孤独闪光》的自序里说:“特稿在南方周末的出现,其实是南风轻拂花朵开放一类的自然之事。在一流纸媒圈子里,大家早就知道可以‘像写小说那样写新闻’。”

特稿作为一种文学性较强的新闻写作形式,比普通的新闻报道更加关注事件中的人物和细节。让读者透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从细节丰满的故事截断面中,窥见背后深沉的社会现实。

早在1979 年,普利策新闻将就专门为特稿设立了一个奖项。特稿开始在中国的新闻土壤上生根发芽时,在先驱者《南方周末》内部,《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常被用作范本。继李海鹏后,南方周末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特稿记者。如今回看,当年的南周之所以成为新闻行业的标杆,除了报纸这种媒介的繁荣,更关键的便是聚集了最好的新闻记者。

除《南方周末》外,《人物》杂志、中青报的《冰点周刊》也诞生出许多优秀的特稿记者和作品。特稿曾经是纸媒塑造口碑的妙方,而在纸媒渐渐衰落的如今,特稿的接力棒传到了《智族GQ》和《时尚先生》这类的时尚杂志手上,依靠着雄厚财力维系那份细嗅蔷薇的情怀。

有人离开了,带着媒体人的灵敏触觉投身下一份事业,也仍然有人默默坚守在特稿的阵地上,花一两个月的时间磨出一篇长稿,对抗着碎片化的洪流。就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那句名言:“于是我们调转船头,逆时代潮流而行,不停歇地驶向过去。”

这句话曾被李海鹏用在《人物》杂志改版后首期卷首语中,作为特稿教父的他,最近也决定告别他为之奋斗了十四年的纸媒,投身影视行业。

在李海鹏的身后,那群孤独闪光的特稿记者,近年来许多人也依次从新闻这一趟永不抵达的列车上依次退下。

“伯乐”韩寒带走了最好的特稿记者

李海鹏

特稿代表作:《举重冠军之死》《无情戒毒术》《韩寒者,冒犯也》

前《南方周末》高级记者、《人物》杂志主编、《时尚先生》总编辑,现加盟韩寒的亭东影业

李海鹏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特稿写作者,在行业内部享有至高声誉。

在《时尚先生》任职期间,李海鹏成立特稿实验室,招揽了一些优秀的特稿记者,输出了《大兴安岭杀人事件》《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等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后两篇在今年先后卖出电影版权。

2015 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海鹏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传统媒体的悲观态度,说出了“新闻已死”的论断。在今年3 月新榜举办的“拥抱时尚,开启变现之道”活动上,他曾提到影视产业已进入资本时代,真实故事的市场潜力得到重视。由此看来,他的这次转身,早已有端倪。

6 月25 日,李海鹏发朋友圈确认将离职执掌两年的《时尚先生》,加盟韩寒创办的亭东影业。他说自己“带着近乎丰盛的祝福离开”,现在“要去打一场美好的仗了”。

蔡崇达

特稿代表作:《审判》

前《GQ》报道总监、前《中国新闻周刊》主编,现创办服装品牌孵化器“名堂”

2011 年9 月,蔡崇达用3 万字的特稿《审判》记录下药家鑫案并发布在时尚杂志《智族GQ》上,成为当时铺天盖地的报道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篇。这篇报道被《南方周末》评为2011 年“年度特稿写作”。

2014 年蔡崇达出版作品集《皮囊》,刘德华、韩寒为他作序,此书长期占据各大书店畅销书展位。

2015 年6 月,蔡崇达创办了服装品牌孵化器“MAGMODE名堂”,被喻为“设计师品牌的立体出版社”。上个月,“MAGMODE名堂”宣布已完成来自IDG、华创的Pre-A轮投资,此前1 千万天使轮投资来自蔡崇达的几位好友,其中就包括韩寒。

从《南方周末》出走的公关总监

杨继斌

特稿代表作:《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最后的武斗罹难者墓群》

前《南方周末》记者、前拉勾网公关总监,现就职今日头条

杨继斌在《南方周末》时,写过重庆沙坪坝公园的武斗罹难者墓群,揭开了一代人深藏的记忆。2010 年他发表了关于当年轰动一时的富士康跳楼事件的特稿,《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如像素般拼贴出新生代打工者的命运和他们自杀的原因。

然而他说:“我对记者这个行业并无特殊的热情,我甚至反对同行过多的谈论‘社会担当’、‘新闻理想’。我不觉得一个记者比一个裁缝对这个社会更为重要。我只是想像特克尔(媒记君注:普利策获奖者,杨继斌称他为精神导师)一样,记下把石块扔进他人的颅骨里的细节,并以此为石块,击中读者的颅骨。”

杨继斌离开《南方周末》后,担任过拉勾网的公关总监,现任职于今日头条。他的太太、前《新京报》调查记者孔璞,也告别了从业多年的媒体,加入互联网企业。

曹筠武

特稿代表作:《系统》

前《南方周末》记者、前聚美优品公关总监,现就职农村淘宝

2007 年底,曹筠武在一篇名为《系统》的特稿中,揭露了游戏《征途》的规则:它需要玩家投入真实的金钱以求在弱肉强食中生存。作为这篇特稿编辑的李海鹏曾点评到“没有任何中国新闻作品的主题和野心会比它更大”。

曹筠武以大胆报道轰动新闻而闻名,除了揭露游戏行业内幕,还关注四川地震、山东济南洪水等。2009 年他获得了骑士国际新闻奖,得奖者全球仅三位。

2014 年,曹筠武的“离职申请表”截图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离职原因将矛头直指《南方周末》时任总编黄灿。

坚守媒体阵地的时代记录者

南香红

特稿代表作:《孤独的孤独症》《三峡,无法告别》《极罪》

曾任《新疆日报》记者、《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现任《南方都市报》首席研究员

李海鹏曾写到:“《举重冠军之死》这样的题材,对南方周末特稿的开端来说是个运气,却不是常态,后来的很多特稿报道的题材,用新闻业的传统眼光看上去软得不像话。”

他所谓“软得不像话”的特稿就包括南香红的一些作品,她会关注一些边缘小人物的悲喜,写作精良且充满对人的理解与同情,却曾在内部引发争议。随着时间推移,这类的特稿题材才逐渐被认可。

除此之外,她也关注北京旧城改造、细菌战诉讼、三峡工程等重大题材,锲而不舍地进行了多年的调查报道和研究。如今担任《南方都市报》的首席研究员,继续以沉静的眼光观察变化中的世界。

赵涵漠

特稿代表作:《永不抵达的列车》

原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现任《人物》杂志副主编

赵涵漠2009 年从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毕业后,加入《中国青年报》,曾是中青报《冰点周刊》最优秀的新生代记者。

2011 年“7 ·23 ”动车事件中,她的作品《永不抵达的列车》因为独特的角度和触动人心的叙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当多家主流媒体在挖掘动车事故背后的原因、报道灾难场面下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时,这篇特稿通过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两个遇难的年轻生命在那一天的生活细节,让人读后感觉到“再大的悲伤也比不上具体而微的悲伤”。

2014 年,赵涵漠出版特稿作品集《历史的绊脚石》。她曾在访谈中说“记录小人物就是记录时代本身”。

“长江后浪”:那些年轻的特稿记者

鲸书

特稿代表作:《惊惶庞麦郎》

前《人物》杂志记者,曾就职于真格基金

鲸书因《惊惶庞麦郎》一稿成名,在网络上这篇特稿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而年仅21 岁的鲸书也面对了大量的批评质疑甚至人身攻击。赞赏她的人觉得她对细节体察入微,文学天赋惊人,而批评她的人则认为她有中产阶级的优越感,对底层人物没有悲悯心。鲸书离开《人物》杂志之后曾投身VC行业。

杨眉

特稿代表作:《17 岁CEO王凯歆:风口少女的神通与孤独》

《智族GQ》记者

一个月前,90 后特稿记者杨眉发表了她在《智族GQ》上的处女特稿,这篇关于“神奇百货”17 岁CEO王凯歆的报道颠覆了之前媒体塑造出的美好形象,她的野心勃勃和任性狂妄,在大量的细节描述中展露无遗。这篇特稿将王凯歆卷入风口浪尖,也让媒体圈关注到了这位年轻的记者。

魏玲

特稿代表作:《大兴安岭杀人事件》《厉害女士》

《时尚先生Esquire》记者

2013 年2 月,魏玲与习宜豪合写的《厉害女士》在网络上引发极大争议。2015 年6 月魏玲发表《大兴安岭杀人事件》,呈现出充满戏剧张力与孤独色彩的大兴安岭深处生活,获得腾讯传媒“年度特稿”奖。

王天挺

特稿代表作:《北京零点后》

曾就职于《人物》、《智族GQ》

王天挺在2013 年7 月写出《北京零点后》时还是《人物》的实习生。《人物》杂志副主编林天宏在微博上转载时说,这篇特稿是该杂志改版十八期以来,在互联网上传播最广、美誉度最高的一篇。

钱杨

特稿代表作:《在北京,2000 万种死法》

《人物》杂志记者

2014 年,钱杨刚毕业加入杂志社不久就写出一篇题为《在北京,2000 万种死法》的特稿,在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她采访了包括120 担架工、入殓师、火化工、消防战士、守墓人等等直面和接近死亡的人。

功成名就的前辈们,勇敢迈出步伐去开创崭新的事业,年轻的记者在奋力追赶他们曾经的光辉。虽然特稿的影响力也许大不如前,但每过一段时间,仍会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些优秀的特稿记者,无论选择转型还是坚守,至少,他们都已经在时代的拓印上留下了一笔痕迹。

在外人看来,他们也许是一稿成名,但这背后是高于常人的洞察力和厚积薄发的淬炼。受过新闻写作训练的人多多少少会知道,写出一篇好的特稿是多么难的事。分寸之间的把握,最见功力。

纸媒会死吗?也许会。但特稿会死吗?媒记君觉得,不会。

作为一种严肃的非虚构性写作形式,它不会失去价值。即使拥有特稿部门的媒体越来越少,但总会有一小部分最优秀的记者在做着这件事情。因为无论内容的载体如何变迁,我们始终需要有人小心翼翼地记录下这个时代最妩媚最肮脏最真实的样子。

本页共162段,5200个字符,12785 Byte(字节)